您当前的位置 : 中国义乌网>民生>焦点话题 正文

网友热议:微信好友频频借钱 说好的是借钱但不还

发布时间: 2017-10-12 10:14:33 来源: 浙中新报 作者: 记者 俞萍
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

  昨天,义乌稠州论坛上的一个帖子冲上了热帖排行,网友吐槽微信好友“借钱不还”。网友“江陵”说:“微信好友里总有人借钱,借2元、5元、10元、20元。借的时候说因急事需要,马上还、晚上还、明天还或者后天还,最后从来没有一个人来主动还钱。”

  帖子一出,网友纷纷表示“自己也曾多次中招”。记者从网友“江陵”提供的截屏记录(上图)上看,借钱的微信好友似乎把“借钱”当做是一个恶作剧游戏。对此,“江陵”在帖子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。他反问道:“拿朋友的信任当猴耍,这样真的有意思吗?”

  【现象】

  说好是借钱,却变成“游戏”

  记者在网友“江陵”的帖子下面见识到了不同微信好友的借钱手法。

  “江陵”的好友直接抛来一句“先借十块钱我,等会还你”,很快“江陵”给对方发出了一个微信红包。

  网友“肖佳佳”的微信截图显示,其好友也比较直接,发来一句“给我发一块红包,等会还你”。

  网友“索马里豆豆”截图显示的借钱内容则委婉许多,对方称“中秋节快到了,借十块钱买月饼。”

  根据网友们提供的信息,记者将讨要微信红包的手法大致进行了分类。其中,最近颇为盛行的就是“借钱族”,他们大多先向微信好友群发上述借钱信息,在收到相应红包后再发送一条包含“解释”内容的信息,大致意思是:这是一个测试紧密度的游戏,当然,最关键的是,借的钱不会还了。

  此外,记者还留意到,还有部分属于“卖萌讨要族”。他们逢年过节必要红包,形式是发一大段围绕给多少金额代表多深情谊的文字,理由也千奇百怪,缺零花钱,缺月饼,缺粽子,缺雪糕……一天到晚,也不管认不认识,张口就要。

  网友“Amy妈妈”说:“这些人一般被称为‘微信乞丐’,我觉得有些难听了。其实很多时候大家发送这类信息倒不认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,又不缺那几块几毛钱,只是借机活跃下气氛罢了。”

  网友“小萝莉”则不这么认为,她说:“所谓的借钱其实就是微信乞丐的变种,对方讨要的金额不高,明摆着就是不会还了。但是,要说这是活跃气氛,那就下次麻烦你自己主动发别人几块钱几毛钱红包活跃气氛,别总等着其他人发。”

  【观点】

  是道德绑架,也可能触犯法律

  网友“董小姐”无奈地说:“这些其实都是老套路,他们也不嫌腻。但碍于情面,不回应又不好意思,毕竟钱也不多,一块两块的。”另有网友表示,曾遭遇同事、客户等不同微信好友的“借钱”或者其他形式的“讨要红包”,一般金额不高,虽然不情愿也都给了。

  相对于这些“好商量”的网友,也有部分网友认为应该“反抗到底”。网友“fang”留言道:“一些人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按照红包数额大小来‘衡量’,似乎发红包金额越大,关系就越好,这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。没了红包,人和人就不相处了?”

  网友“海燕”说:“因为工作原因,自己的朋友圈里添加了不少认识但不熟悉的人,逢年过节,朋友圈里有不少朋友互道祝福温情信息,也有一些人在发祝福信息的同时,以‘考验关系’为由索要红包。‘你给我发个微信红包,多少都行,我会附带红包截图发到朋友圈里,说明你是谁,我们什么关系,今年最暖心的游戏!’遇到这种情况我一律不给,只要他们不嫌尴尬就行。”

  浙江振进律师事务所厉阳平律师表示,大多数人对此事反感,事实上该行为属于微信传播虚假信息,存在故意欺骗他人的行为,明显不合法。如果数额较大,一旦有受害人报案则会构成刑事犯罪,可追究其诈骗罪的刑事责任。退一步讲,从民事角度来看,也是可认定为借贷或存在不当得利,可以要求其返还相应的款项。

  
编辑: 楼菲莉
网站简介   |   义乌宣传片   |   版权声明   |   广告刊登   |   诚聘英才   |   技术支持   |   联系我们
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:057985516611 Copyright ©  www.zgyww.cn  All Rights Reserved    批准文号:浙网信办[2015]12号   浙ICP备15020224号-1 中国义乌网  版权所有

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